歡迎進入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黨校!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西藏“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理論內涵、邏輯基礎、價值意蘊和實踐路徑探究
發布者:中共日喀則市委黨校 黃昭委 發布日期:2022-03-29 37855

【摘要】 生態文明建設是“國之大者”和“區之大事”,青藏高原的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努力做到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是自治區十次黨代會做出的部署,是西藏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載體。本文分析了生態文明高地的內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邏輯基礎和重要要意義,并結合西藏實際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西藏 生態文明高地  基礎  價值   路徑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中華水塔、地球第三極,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指出,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必須堅持環境保護第一,抓牢“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遵循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中“必須堅持生態保護第一”,自治區十次黨代會提出了“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努力做到生態文明高地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的目標任務。創建生態文明高地作為西藏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載體,對建設美麗西藏具有重大意義。

一、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理論內涵

生態文明高地,體現了中央對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地位的深邃思考,彰顯了守護好世界最后一塊凈土的戰略意志。生態文明高地建設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行動綱領,更是邏輯嚴密的結構體系。首先,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本質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中“黑色污染”發展方式的揚棄,是中國共產黨人“原創性、時代性”的概念和理論。生態文明高地建設中,無論是體現綠水青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還是培育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生態文化,無論是發展具有西藏特點的綠色經濟,還是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保護,其本質上都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其次,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的目標是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高水平保護。有研究認為,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建設之“高”,重點體現在生態環境質量、生態安全屏障、生態文化弘揚、綠色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五個方面”的高地?!段鞑刈灾螀^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試行)中,明確提出了西藏建設生態文明高地的具體目標: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戰略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示范地、綠色發展試驗地、自然保護樣板地、生態富民先行地,全面建成美麗中國西藏樣板。從上述具體的目標的結構和內容看,“高地”體現了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良性互動。高水平保護,體現在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戰略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示范地、自然保護樣板地方面。高水平發展體現在建設生態富民先行地、綠色發展試驗地上。不僅如此,全面建成美麗中國西藏樣板,一定是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樣板。再次,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突出質量高地的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守護好世界最后一方凈土,建設美麗清潔的高原。研究表明,近30年間青藏高原土壤重金屬含量沒有發生明顯變化,納木錯、瑪旁雍錯等湖水透明度達15-18米,大氣中污染物含量極低等研究成果看,青藏高原是除南極和北極外地球最潔凈的地方,大氣環境甚至比歐洲阿爾卑斯山等地區還要潔凈得多。因此,高地建設的責任是沉甸甸的,尤其是對生態高質量底色的保護,對“凈土”守護,任務非常艱巨?!段鞑刈灾螀^“三線一單”分區管控方案》明確規定:到2025年生態環境質量穩居全國前列,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國際領先,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穩固??梢?,生態環境保護的高質量意識是高地建設的重要組成。最后,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是話語體系和邏輯體系的統一。“必須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具有在治藏方略的總體之中不能單作一個事項來看待的意蘊,它體現在政治、經濟、生態、民生等維度上,具有很強的關聯性,關乎黨和國家工作全局。 生態文明高地,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西藏的生動實踐,體現了西藏生態安全屏障地位,是蘊含了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建設生態文明高地的意志、具體目標和保障措施等構成話語體系。不僅如此,生態文明高地還是結構嚴密的邏輯體系。“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大貢獻”“在全國乃至世界生態格局中的影響大、貢獻大、責任大”體現了生態高地“為什么要建設的問題。突破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不能調和的慣性思維,堅持保護和發展協同推進,發展生態經濟,將綠水青山的顏值轉化為綠水青山的價值,體現了生態文明高地“如何建設”的問題。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構建地球第三極生態命運共同體,體現生態文明高地“建設什么樣”問題。

    二、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邏輯基礎

西藏是國家的生態安全屏障,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體現了黨的性質、宗旨和奮斗目標,是歷史的自覺、理論的升華和時代的必然。

(一)歷史邏輯: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具有深厚的歷史根基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貫穿在和平解放西藏、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偉大歷程中,體現了黨經略西藏的初心和使命,也為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打下了堅實的歷史基礎。

 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是對黨經略西藏歷史經驗的總結。1950年,按照中央的部署,以西南局第二野戰軍十八軍為主力部隊開始進軍西藏,在艱苦的行軍途中,進藏部隊嚴守紀律,其中將尊重農牧民的傳統的生態保護習俗作為重要的政治紀律。第二野戰軍先遣支隊參謀長李覺說:“我們早做過調查研究,地老鼠和雪豬子破壞草地,屬于害獸,打了地老鼠和雪豬子,有利于保護草原,群眾是允許的,歡迎的。但是,不能打野獸,藏族同胞信奉佛教,他們認為殺生有罪,因此,我們一定要尊重藏族同胞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人民軍隊在對西藏群眾的生態保護習俗的尊重中,對西藏環境保護特殊性有了初步認識,這也是黨在西藏注重生態保護的“源頭”和實踐萌芽。隨著民主改革和西藏現代化的開展,西藏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也逐步開展起來。注重對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規律性的認識。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初,中央人民政府就組織“政務院西藏工作隊”,對西藏的土地、森林、草場、水利和礦產資源進行考察和評價,提出了科學開發利用的意見。是西藏歷史上第一次主動對西藏生態資源進行科學認識。隨著國家科技工作實力的增強,有關青藏高原的科學考察活動全面鋪開,對西藏自然生態環境的認識更加系統、深入,中國科學院制定了《青藏高原19731980年綜合科學考察規劃》。并組建了中科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這拉開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序幕。1992-2003年間,國家又組織開展了“青藏高原形成演化 、 環境變遷與生態系統研究 ” “青藏高原環境變化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等國家“攀登”計劃和重點基礎研究發展項目。這些科考和研究為確定青藏高原作為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奠定了科學基礎。2017年年8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正式啟動,對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對推動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等進行科學研究。注重植樹造林,美化家園。舊西藏,森林覆蓋率不足1%,為了讓雪域高原的人民享受到綠色生機,人民政府注重對農牧民植樹造林積極性的保護,19614月《關于農村中若干具體政策的規定 》中明確要求:提倡植樹造林,保護林卡。農民在自己土地上培植的林卡、果樹和收益,均歸自己所有,他人不得侵犯。1984年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西藏工作座談會紀要》要求大力發展種草種樹,實行草、灌、喬結合,積極研究、改進撒種、點種辦法。堅決保護現有林木,嚴禁濫砍濫伐。植樹造林工作的開展,使西藏人民實現了由千百年來被動適應自然,進入主動改造自然的質的飛躍。注重環境保護,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和諧發展。1994720日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江澤民總書記《圍繞發展和穩定兩件大事,開創西藏工作新局面》促進西藏經濟發展,把潛在的資源優勢逐步轉變為現實的經濟優勢。搞好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以有利于增強自我發展的護理和后勁。西藏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大規模地開發建設會給生態環境帶來很大壓力。在加快西藏發展建設中,必須十分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決不能在加快經濟發展中使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形成既有優勢又有市場的支柱產業和特色經濟。大力培育和發展藏醫藥業、高原特色生物產業、綠色食品業和民族手工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努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 胡錦濤同志參加200135日在參加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西藏代表團討論時的講話:《抓住有利時機,推動西藏跨越式發展》講話中要求,進一步強化環境意識,始終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西藏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西藏加快實施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出臺《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 等,注重用嚴格的制度來加強環境保護,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步入科學發展的快車道。      

    (二)理論邏輯: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是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化的具體表現

 習近平總書記對西藏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與時俱進豐富、拓展和深化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做好新時代西藏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是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西藏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舉措。

1.對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和特殊性的認識,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執著深邃的戰略思考。

西藏是我國的邊疆民族地區,是“特殊性”和“共同性”的統一。要反對兩種錯誤思想,一種是一種是只看到西藏的特殊性,不承認西藏同全國其他各地的共同性,另一種是忽視甚至否認西藏的特殊性。在堅持、鞏固、增進共同性的基礎上,做好西藏工作要考慮好西藏的“特殊性”,只有將西藏發展穩定放在全局范圍內,對特殊的區情有深刻的認識,才能采取差異性、針對性的區域發展政策。從第一次、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對西藏特殊性的再認識和總結了西藏四方面特殊性,到中央第五次西藏座談會強調了“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要的要求,再到中央第五、六、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提出西藏“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的定位”,逐漸深化了“生態文明建設”特殊地位的認識。對西藏生態文明建設的特殊性,總書記有很多深刻的論述。2015年中央黨校舉辦了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上,習近平總書記說,那曲當地實行獎勵,“誰種活一棵樹,先是幾千塊錢獎勵,我去那年已經漲到十萬塊錢,但是還沒有人拿到這個獎金”。201710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當年無一棵樹成活,如今科學植樹有希望,我將關注”的重要批示。20178月習近平總書記習近平致信祝賀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戰略資源儲備基地,是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護地。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凸顯了西藏生態環境保護的特殊性??倳涥P于西藏生態環境保護的特殊性的認識,是建立在科學知識基礎上的,是我們做好西藏生態文明建設和保護的指針。學者們從(1)氣候調節器、(2)碳源/匯作用(3)亞洲水塔(4)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寶庫。(5)青藏高原的生態系統極其脆弱(6)青藏高原擁有特殊的地緣政治地位等方面研究成果對總書記論述進行有力的學理支撐。

2、對青藏高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重要論述,是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化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對西藏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一些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與時俱進豐富和深化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做好新時代西藏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開放和發展的思想體系。西藏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成就既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努力奮斗的結果,又不斷豐富和深化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切實擔負起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 “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西藏要保護生態,要把中華水塔守好,不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生態出問題得不償失。”“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二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青藏高原既是生態脆弱區,也是經濟發展相對薄弱的區域,怎么實現創新發展?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綠色發展,立足青藏高原特有資源稟賦,找準適宜的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產業,積極培育新興產業,走出一條生態友好、綠色低碳、具有高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三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要完善補償方式,促進生態保護同民生改善相結合,更好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共建良好生態、共享美好生活的良性循環長效機制”。四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2013 年,中央就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2020 年,在內蒙考察調研中提出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 。2021 年,在西藏考察調研把“冰”作為一個新的自然要素融入到生命共同體理念。冰川和雪山是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區特有的生態要素,對高原生態系統有獨特的作用。青藏高原面臨冰川消融問題。因此,綜合考慮青藏高原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系統治理,是必要的。是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深度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青藏高原對我國、亞洲甚至北半球的人類生存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的環境和生態屏障作用。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第三極以及受其影響的東亞、南亞、中亞、西亞、中東歐等泛第三極地區,涵蓋 20 多個國家的 30 多億人口。隨著“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推進,泛第三極環境變化的重要性受到全球關注。

(三)實踐邏輯: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具有豐碩的成就基礎和迫切的現實需要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為生態文明高地創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黨的十八大來,以習近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生態文明建設開創性的局面。綠色生態文化涵養發展,全民生態環保意識進一步提升。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服務能力得到提升。系統推進污染防治,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新的改善。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生態保護建設有了新的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明顯,連續兩年被國家考評為優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廁所革命深入推進。拉薩“綠色圍城”和水系改造、“兩江四河”造林綠化扎實推進,有條件的地方“無樹戶”、“無樹村”全部消除,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2.31%,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47.14%。國家生態綜合補償機制有效落實。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取得階段性成果。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基本完成。地級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8%以上,地表水水質達標率100%。    

    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諸多挑戰為生態文明高地創建具有迫切的現實需要。 區黨委第十次黨代會指出:西藏自然生態系統自我維持和恢復能力差,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諸多挑戰。西藏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促進了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功能的穩定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增進了各族人民的福祉,但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如氣候暖濕化明顯,冰川退縮、凍土消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人口數量增長、放牧超載、道路建設等人類活動壓力不斷增加,增強的人類活動加劇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破碎化、外來物種入侵和局部生態系統退化風險,機動車快速增加,汽車尾氣污染占大氣污染15%以上;信教群眾過度煨桑,帶來的污染不容小覷,我區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不合理確有調整必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不充分;生態環境保護的專業力量薄弱等不足,正式因為這些挑戰和不足的存在,才為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三、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價值意蘊

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是貫徹落實新時代治藏方略的具體要求,將有力地推動西藏生態安全屏障的建設。

(一)創建生態文明高地,有利于體現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西藏特色,將綠水青山、冰天雪地轉化為“示范力”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既是社會主義的,又是現代化的,具有中國特色,不是簡單延續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蘇聯式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的再版,也不是歐美式現代化模式的翻版。中國歷史文化的長期延續性與中華文明的獨特性,決定了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獨創性。的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要實現現代化。近代來,西方國家通過現代化和工業化實現了崛起,在資本利益的驅動下,走上了全球擴張、殖民發展中國家之路。我們也要實現現代化,不過這個現代化是小平同志在1979年就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這個現代化具有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特點,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包含生態文明在內的五大文明綜合協調的現代化,是人民至上的現代化。其中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重要特征。正如總書記強調: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一些西方國家相繼發生多起環境公害事件,損失巨大,震驚世界,引發了人們對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在人類200多年的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不超過30個、人口不超過10億。在我們這個13億多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其影響將是世界性的。

近代以來,西藏一直在向往著現代文明,但受自身政教合一制度的限制,每次現代化嘗試又都歸于失敗。直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西藏走上了和全國人民億道建設四個現代化的軌道,展現出美好的發展前景。黨領導下西藏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西藏走向現代化,符合世界歷史潮流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體現了西藏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和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與愿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西藏的成功實踐,有力地駁斥了達賴集團和西方分裂勢力拼命反對西藏的現代化,把西藏經濟的快速發展攻擊為“破壞西藏環境”的謬論,有力駁斥了西藏是不是一定要現代化?等錯誤命題。同時,西藏的現代化是在西藏特殊地域展開的,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的方略,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內涵。西藏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農牧區之一,也是地球上生態系統最敏感的地區,更是眾所周知的生態環境脆弱區、復雜多樣的生物資源區、獨具高原特色的民族文化區。正是由于自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高原動植物資源的多樣性、民族文化生態的獨特性,客觀決定了其現代化發展道路的選擇具有多樣化發展的特點,即農牧業發展、工業發展、服務業發展等具有典型的多樣化特征。其自然生態環境脆弱、高原動植物資源紛繁多樣、民族文化生態獨具特色的基本區情,又客觀決定了其現代化發展的道路選擇,具有不同于區外地區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獨特特點。

(二)創建生態文明高地,有利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綠水青山、冰天雪地轉化為“幸福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我們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民生觀。研究表明,國民幸福指數的4個支柱,其中一個就是環境保護。如果生活在環境污染的空間內,哪怕經濟發展了,群眾的幸福指數也是不強的。中國經濟年報報道2021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551,隨著我經濟發展,優質生態環境越來越成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到西藏來說,通過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和生態環境改善,可以為群眾的身心健康、享受綠色舒心的環境中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通過發展生態旅游、高原特色種養殖業等生態經濟,開發具有可持續生計的生態崗位,促進農牧民就業、增加農牧民收入。通過生態補償體現生態正義,促進區域發展資源的優勢互組,促進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例如,昆山只是江蘇省下屬蘇州市的一個縣級市,一年 GDP4000 多億元,相當于青海加西藏的總和。怎么來看待區域之間的差異呢?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非常清楚地回復了這個問題:“青海和西藏的主要區域是重點生態功能區,是世界第三極,生態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極大。如果盲目開發造成破壞,今后花多少錢也補不回來。”因此,強調要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

     (三)創建生態文明高地,有利于促進西藏發展動能的升級,將綠水青山、冰天雪地轉化為“生產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將綠水青山的“顏值”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價值”。“兩山”理論,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山”理論突破了把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割裂對立起來的僵化思維,從根本上更新了生態環境無價或低價的傳統認識。“綠水青山、冰天雪地”是生態系統的表征。生態系統能為人們提供調節氣候、提供氧氣、固碳等生態系統調節類服務,提供旅游價值、美學價值、精神價值等生態系統文化服務產品,提供糧食、蔬菜、水果、肉、蛋、奶、水產品以及能源、生物能、水能等生態系統物質產品。因此,生態系統具有價值,這些價值既包括了經濟價值,也包括生態和社會價值。這些價值能滿足人類的需要,因此在供結和需求間就建立了聯系。對調節氣候等具有公共性生態產品,需要政府通過生態補償的形式實現綠水青山的價值實現。對于物質性生態產品,需要通過市場性的經營方式實現,如建立生態產品的研發體系、提升生態產品品牌價值、建立標準化的生態基地、注重市場的開拓等。

兩山”理論是對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的認識飛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調搞生態環境保護本身就能創造經濟和社會財富,提供生態產品本身就是發展的有機內涵,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就是發展,是一種更高境界的綠色繁榮型發展觀。。按照新結構經濟學的觀點,最有效的辦法是按照每個時點要素稟賦結構(自然資源、勞動力、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相對豐裕程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發展,變成競爭優勢。除此以外,還要通過有效政府的建設解決好市場失靈的問題。立足西藏實際,“生態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動能”。首先基于生態資源稟賦的綠色產業,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牧產業、大力發展綠色工業、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加快發展高新數字產業、加快發展邊貿物流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尤其是雙碳經濟,冰雪經濟發展的潛力很大,綠色工業、高新數字產業、現代服務業都是西藏經濟的增長點。此外,通過科技創新及硬的基礎設施和軟的制度環境不斷完善的結構變遷的“有為政府”能更好的的推動西藏綠色經濟“有效市場的形成”。

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實踐路徑

 自治區十次黨代會在進行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從理念、機遇、目標、任務等進行了闡釋,為我區具體如何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具體的方法論。

 (一)加強生態領導力建設,樹立守護凈土的政治責任。政治方面,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承擔守護凈土的政治責任(治藏方略中的生命力;三個賦予一個有利于)。精神方面:發揚“老西藏精神”和一是開拓創新,團結協作、互相學習,不畏艱險、克服困難的“青藏高原科考精神”。素養方面,提升生態文明理論素養,包括對傳統路徑依賴的打破,生態理念的學習、新的生態環保技術的應用等。作風方面以區黨委“八個落實”和市委“十破十變”的要求改進工作。(二)引導教育群眾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圍繞認知層面生態科學意識,倫理層面生態道德意識,價值層面生態價值意識進行教育。(三)探索建設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建設聯盟,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四)實施科研支撐戰略,在關鍵重要環節上提供智力支撐。(五)加強高地建設的平臺和載體打造。(六)打通“兩山”轉化通道,增加綠水青山的顏值,壯大金山銀山的價值。把綠水青山算成金山銀山;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用綠水青山引來金山銀山。(七)堅持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守護好“綠水青山”的底色。全力打造生態安全屏障新高地。著力打造國家公園示范高地。攜手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地。進一步全面完善生態制度體系。

 

欧美一区二区视频高清专区_97色伦97色伦国产_男人和女人做爽爽免费视频_乱子伦在线观看农村